当前位置: 首页 >>

孙中山情系三峡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3日  [ ]  访问数:

 

    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满怀三民主义的远大理想,并描绘了实业救国的宏伟蓝图。长江三峡也承载着孙中山救国图存的宏愿,他曾首倡开发长江三峡水电,更是在《实业计划》中进行了阐述。其实,早在孙中山青年时期,他就有了“水力以生电”的想法。

上书李鸿章陈情电力作用

    1894年,孙中山以一介平民之身,抱“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犹所不辞”之志,给时任北洋通商大臣兼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写了一封信,并亲自送到李鸿章的府邸。同年,该信的内容还曾以《上李傅相书》为题发表于《万国公报》上。年轻的孙中山在文中写出了自己对发展农、工、商、学的见解,还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定国安邦之道。其中,孙中山对电能的认识及作用的描述也十分详尽。

 

 

青年孙中山

 

    在文中孙中山写道:“如电,无形无质,似物非物,其气付于万物之中,运乎六合之内;其为用较万物为最广而又最灵,可以作烛,可以传邮,可以运机,可以毓物,可以开矿……然而取电必资乎力,而发力必藉于煤,近又有人想出新法,用瀑布之水力以生电,以器蓄之,可待不时之用,可随地之需,此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着也。”可当时号称洋务运动领袖的李鸿章,却对具有强烈民主革命思想的孙中山不屑一顾。孙中山既没有得到回复,也没得到李鸿章的召见。

    尽管遭此冷遇,但丝毫没有影响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实业计划。他把开发电能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也为后来如何利用水力获取电力,埋下了伏笔。

首倡开发长江三峡水电资源

    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后,孙中山为振兴中国实业而积极奔走。1912年5月,孙中山提出了为沟通南北大动脉建设10万英里的铁路计划,又于1913年3月赴日本考察铁路、工业、商贸,谋划振兴农桑、兴办工业、建设交通以推动发展。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孙中山便希望利用西方战时的工业设备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国实业。同年,他在上海用英文撰写了《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意在引起国际实业界的关注。第二年,孙中山在上海创办了《建设》杂志,遂将《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编译为《实业计划》。

 

 

1894年,在《万国公报》上刊载的《上李傅相书》一文(部分)。

 

    孙中山知道,要想实现这些计划,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能源,那就是电力。为此,他在《实业计划》之“改良现存水路及运河”一节中,对改良长江上游水路进行了如下论述:“自宜昌而上,入峡行,约一百英里而达四川之低地,即地学家所谓红盆地也。此宜昌以上迄于江源一部分河流,两岸岩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寻,最深者有至三十寻者。激流与滩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至。”该文发表后,引起了英国工程师波韦尔的关注。在1919年八九月间,波韦尔来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孙中山虽然非专业技术人员,但所提设想不算离谱,待中国有一定经济实力后可行,并提出了一个《扬子江三峡水电开发意见》。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举办讲座,当讲到第三讲时,他说:“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的电力,像这样大的电力,比现在各国所发生的电力都大得多。不但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让这么大的电力来替代我们做工,那便是很大的生产,中国一定可以变贫为富的。”以上论述,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对长江三峡丰富的水力资源及其开发水电重要性的认识。

    1924年11月,孙中山接北京直系将领冯玉祥等电邀,偕夫人宋庆龄北上共商国是。在京期间,积劳成疾的孙中山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1925年3月12日溘然辞世。虽然孙中山没有看到将长江三峡的水力变为电力这一设想的实现。但令人欣慰的是,孙中山开发长江三峡水电的百年梦想,在今天的宜昌三峡大坝已变为现实!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1月17日 总第3144期 第二版